| 本會首頁 | 本會介紹 | 最新資訊 | 天象資訊 | 天文資料庫 | 天文學習系統 |
| 天文相片 | 本地天文活動 | 討論區 | 天文軟件 | 天文連線 |

> 天文資料庫 > 太空科技 > 星塵號回家了

星塵號回家了 (Stardust back to the Earth)


在宇宙中,航行了超過七年,飛越29億英里的旅程,美國太空總署的星塵號彗星樣本收集太空船終於在2006年1月15日 (星期日) 把星塵樣本送到美國。回收樣本前夕,它從太空朝地球方拋出一個載有彗星塵粒樣本的太空囊,太空囊穿過大氣層,以時速接近每小時3萬英里進入美國西部。然後它會張開降落傘,安全著陸猶他州。


星塵號前往宇宙搜集彗星物質
Credit: NASA

對於今次的降落,科學家都非常緊張。因為在2004年9月時,創世紀號 (Genesis) 太空探測器收集了太陽風的樣本後,回到地球。可是由於降落傘沒有張開,最後引致探測器墜毀,任務功敗垂成。

幸而,今次的降落傘有預期的張開,在指定的時間和距離地面1萬尺的高空張開,並讓降落器的速度急速下降。在當地時間早上五時十分,收到雷達的顯示。美國太空總署的工作人員都歡喜若狂,慶祝今次任務成功。

 


收集器回到地面前在天空上畫過長長的留跡
Image credit: NASA/Ames Research Center

另一隊的工作人員已利用直升機在降落地區附近搜索降落器。由於高空有風的影響,降落中的降落器被吹往原定地點北方數里的地方著陸,在黑夜中,工作人員未能即時找到它,最後在5:54a.m.,終於找到降落的降落器。這又引來一大片的掌聲和歡呼。


降落的收集器
Image credit: NASA/Ames Research Center

降落的小型收集器在降落前曾在地上反彈數次在靜止在沙漠上。搜尋人員利用直升機把它運往近一個清潔的房間中以作詳細研究。這些宇宙的彗星塵將會於星期二送往約翰宇宙中心,由國際科學家隊伍進行研究。


收集著塵埃樣本的回收儀器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彗星樣本帶回地球進行分析研究,這項任務對於理解太陽系的形成有著重要的訊息,因為科學家相信彗星的物質在太陽系起源時已形成。


攝於2006年1月17日,華盛頓大學中的研究人員Donald Brownlee,
舉起勝利手勢表示著星塵物質順利回歸,圖中還有,從左起:
JSC's Mike Zolensky (curator and co-investigator for the project)、
Friedrich Horz (JSC)和Peter Tsou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mage credit: NASA

星塵號於1999年2月7日升空,目的是於2004年1月時接近懷爾德二號彗星 (Wild 2) 並搜集其星塵樣本。

2004年1月2日,星塵號非常接近懷爾德二號彗星,並拍攝了相片,也找到彗星表面出現五處活躍噴流。


星塵號距離懷爾德二號彗星五百千米時拍攝
Credit: NASA/JPL

科學家稱並沒有預計會在彗星表面看到這麼多活躍的噴流,亦沒有打算飛近這些噴流,因為他們害怕會有大型的石塊或冰塊把探測器撞壞。


畫家筆下星塵號飛近彗星看到的景象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

這些看到的景象亦令科學家疑惑,因為他們並沒有想到會看到這些噴流。他們最初以為會看到穩定的噴流,越接近越增加,然後離開時減少。這讓他們的搜集工作更為困難。「如果他們預先知道這個情形,情況會更好」任務主要人員Donald Brownlee說。

接近彗星時,星塵號拍攝了72張相片,而主要任務是把彗星的樣本放進探測器的樣本箱中,數以百萬計的彗星星塵被星塵號取得,然後在宇宙中再飛行兩年時間 (2006年1月) 回到地球。


這是利用星塵號接近彗星拍攝的相片合成組成,把拍攝到的
五處噴流(曝光十秒的相片)及其表面(短時間曝光相片)結合。
可清楚看到其表面情況及噴流位置。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

編寫:蔡錦滔

 

 

 


介紹這編文章給朋友。
姓名: 電郵:
朋友姓名: 朋友電郵:
內容:    
     












   

 
 

> 下載入會表格
   
  相關連結 / 文章
 


星塵號官方網址

Spaceflight任務報導


   

(C)2006 星匯點, 版權擁有. 未經許可, 不得以任何途徑複製內容. 如需協助, 請電郵 info@starrix.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