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顆以5.7年改變光度的變星,獵戶座參宿四 (Betelgeuse)
Credit and Copyright:
M.Karovska (Harvard-Smithsonian CfA) et
al., FOC, ESA, NASA
變星的意思是一顆能改變光度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光度可以在一秒內或至數年的時間改變光度達千倍以上,取決於那一類形的變星。超過3萬顆變星被編排了,還有很多變星是被懷疑的,變星能改變光度是有它們的原因的。
不同的原因引致星體光度改變,我們便把它們分類為不同的變星類型。所以,變星其實主要可分為內部及外在原因而形成的變星。
變星主要可分為四類別,頭兩類屬內部原因的,後兩種屬外在原因:
第一類為脈衝變星 (Pulsating Variable):星體像脈膊跳動一樣,以週期性膨脹和收縮,令表面面積增加和減少,改變光度。最出名的脈衝變星可說是仙王座的造父變星
(Cepheids),以這顆變星的變化週期,還可以用來推算其化星系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呢!
室女座W型變星,同屬於脈衝變星,但光度與週期關係有點不同的,所以又稱為第二類的造父變星,變光情況不一樣的原因是它們的化學成份不同,這種變星的重元素含量較少。
另一些脈衝變星如天琴座RR型變星 (RR Lyr variable),經常可以在球狀星體中發現它們,又被稱為星團變星,但它們最特別的地方是週期變化小於一天。這些變星平均的光度較穩定,相信是處於氦氣燃燒的階段,即較為年老的恆星。
第二類內在的變星是爆發變星 (Cataclysmic Variable):如果是一顆恆星死亡,又稱為超新星爆發的情況,光度只會出現一次高峰期,但如果是雙星系統中,一顆太陽質量的星球被另一顆白矮星吞食質量時,就可以出現新星爆發的現像,形成光度突然增加的情況,爆發的次數可以是一次或多次。
第三類屬外在因素形響的是食變星。食變星的原因是若有顆較暗的伴星在其表面經過時,主星的光度便會變暗很多,當伴星離開後,主星光度將會回復。
第四類屬外在因素形響的變星是旋轉恆星,如恆星表面出現黑點或光班等情況,星體的光度也會有所改變。
為何科學家要研究變星呢?因為從量度變星的數據改變可以讓我們知道星體的資料,例如質量、半徑、光度、溫度、內在及外在的結構、其成份及演化過程。這些資料也可用來明白其他星體的運作。很多專業的天文學家沒有時間去不停量度數以千計的變星的資料及光度變化,所以這也有賴全球業餘天文愛好者利用目視、攝影、CCD技術等去量度,他們可把數據交往美國變星協會AAVSO國際資料庫。
摘寫:蔡錦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