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最精彩的天文現象可說是「火星大衝」,下文為各位介紹是次火星大衝的詳情及簡介以往的大衝現象。
2005年11月7日,香港可觀測到「火星衝」。所謂火星的「衝」,就是地球運行到火星與太陽中間,此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很近,看起來亦會較光較大,是觀測火星的最好時機。今年11月7日火星大衝時,光度達-2.3等,視直徑20角秒,到時用90倍觀看,火星已有目視月球的大小。雖然今次火星衝沒有零三年的近,不過是次火星上中天時仰角有八十度,即是天頂附近的位置。所以這一次火星衝的觀測條件其實非常理想。這次火星衝將會是2018年火星下一次大衝前,火星最亮的觀測時機。
火星衝示意圖
根據行星運行軌跡計算,火星每隔780天便會便會發生一次「衝」。而每隔15年或17年就發生一次「大衝」,對上一次「大衝」是發生在2003年。以下是過往幾次「衝」的資料:
日期
|
視直徑(角秒)
|
1988年9月28日
|
23.81
|
1990年11月27日
|
18.11
|
1993年1月7日
|
14.95
|
1995年2月12日
|
13.85
|
1997年3月17日
|
14.2
|
1999年4月24日
|
16.18
|
2001年6月13日
|
20.8
|
2003年8月29日
|
25.1
|
歷年火星衝之比較:
歷年火星衝示意圖
早在1512年6月5日,火星衝這個天文現象已被當時的天文學家哥白尼觀測過。當時他已經知道,當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在「衝」的位置前後,看起來會漸慢而停止(即所謂「留」),再向後移動一些(逆行),又停止一次後,再向前行。當時哥白尼已經知道,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地球在內軌道越過它們所造成的相對運動。
火星逆行示意圖
而在2005年,在10月前火星都是順行。由7月底開始,火星位置在白羊座,視光度-0.4等,視直徑11角秒。10月1日留後逆行,視光度-1.7等,視直徑18角秒。10月30日最接近地球,距離約六千九百萬公里,視光度上升至-2.3等,視直徑達20.2角秒。11月7日火星大衝時,光度達-2.3等,視直徑20角秒。12月11日留後順行。至年底仍在白羊座,視光度下降至-0.6等,視直徑12.2角秒。值得留意的是火星衝之日與最近地球之日並不在同一天,這差異是由於火星軌道有很大的離心率所致,也即是因為火星的橢圓形軌道較扁所致。
火星由05年七月開始,直到年底仍然位於白羊座。10月1日留後逆行,光度達-1.7等。最接近地球為10月30日,袛有0.4641天文單位,約為6900萬公里),11月7日火星大衝,光度達
-2.3等,視半徑達10.0 ,比土星還要大,於晚上六時東昇,整夜可見。10月中至12月底將是火星最佳觀測日子。
|
光度
/ 等
|
視半徑
|
10月16日
|
-2.0
|
9.8
|
10月20日
|
-2.1
|
9.9
|
10月24日
|
-2.2
|
10.0
|
10月28日
|
-2.2
|
10.1
|
10月30日
|
-2.3
|
10.1
|
11月1日
|
-2.3
|
10.1
|
11月3日
|
-2.3
|
10.1
|
11月5日
|
-2.3
|
10.0
|
11月7日
|
-2.3
|
10.0
|
11月9日
|
-2.3
|
9.9
|
11月13日
|
-2.2
|
9.7
|
11月17日
|
-2.1
|
9.5
|
11月23日
|
-1.9
|
9.1
|
11月29日
|
-1.7
|
8.6
|
12月5日
|
-1.5
|
8.1
|
12月11日
|
-1.3
|
7.6
|
12月17日
|
-1.1
|
7.1
|
12月23日
|
-0.9
|
6.7
|
12月29日
|
-0.7
|
6.2
|
近半年的火星光度及接近地球位置圖 (按上圖可放大)
圖片來源:Sky and Telescope
市民如果想以肉眼看火星,很簡單,在入夜後望著天空,一顆偏紅色極光亮的星星,那便是火星。而位置需視乎日期,例如
十月初,火星約於晚上八時半在東面升上來,至零晨三時左右到達天頂。
十月中,火星提早至晚上七時半在東面升上來,至零晨二時左右到達天頂。
十月下旬,火星更早於晚上六時便在東面升上來,零晨一時左右到達天頂。
十一月,入夜後已在東面可見,大衝時整夜可見,零晨時份火星在天頂附近。
十一月下旬,火星提早至10時半左右到達天頂,於早上五時半在西面下水平線。
十二月中旬,火星於21時到達天頂,於早上四時在西面下水平線。
如市民有望遠鏡的話,更可在火星接近時利用望遠鏡看看火星的表面情況,甚至看到火星的衛星。
在香港,各大公開天文學會及香港太空館皆有舉辦大型的觀測活動。如兩年前錯過了火星大衝,今次可說是另一次最好的機會了。
大家可密切留意各大公開天文學會的網頁及推廣活動。
本會火星大衝觀星營詳情
蘋果日報於2005年10月23日(星期日)亦有報導,按上圖放大
資料搜集及編寫:蔡錦滔及高子翔
|